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常同时伴有一种或多种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症及肥胖等。大动脉僵 硬度增加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导致的血管结构及功能改变。脉搏波速度( pulse w av e velocity, PWV ) 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的经典 指标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及深入研究, 被认为是心 血管危险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我们通过探 讨 PWV 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为临床 选择早期有效评估高血压患者动脉损害及预后危险 的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     选取 2004-02- 2005-08 我院高血压门诊就诊 的高血压患者 664 例, 其中男性 353 例, 女性 311 例, 年龄 18~ 82( 52 1  12 8) 岁。高血压诊断标准 为收缩压( SBP) 140 mm Hg ( 1 mm Hg = 0 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 Hg , 或正在服 用降压药物者。经询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 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脑卒中、肝、肾功能异常 及外周血管疾病。

  方法    受检者休息 15 min 后, 采用标准袖带水银柱式 血压计测量右上臂坐位血压, 以 Korotkoff  的血 压读数为诊室 SBP, Kor otko ff 的血压读数为诊 室 DBP, 间隔 2 min 测量 1 次, 测 3 次取均值。受检者空腹、脱鞋、穿轻薄衣服, 测量身高和体 质量。腰围测量时, 两侧取肋弓下缘与髂骨棘之中 点水平, 腹侧取剑突与脐之中点, 用皮尺测量周径, 臀围为臀部的最大周长。BM I= 体质量( kg) / 身高2 ( m 2 ) , WHR= 腰围/ 臀围。抽取受检者空腹 12 h 静脉血, 应用日立 7170 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 fasting blood g lucose, FBG) 、三酰甘油( trig lycerides, TG ) 、尿酸 ( uric acid, UA) 、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 C) 、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应用自动 PWV 分析仪( Complior SP, France)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 速度( carotid-femo ral pulse w ave velocity , CFPWV) 和颈动脉桡动脉脉 搏波速度( carotid- radial pulse w av e velocity, CRPWV) 分别作为评估中央弹性大动脉和外周中等肌 性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受检者取仰卧位, 测量 CFPWV 时, 将压力感受器置于右侧颈动脉和股动脉波 动最明显的部位, 测量 CRPWV 时, 受检者右上肢 外展 45, 将压力感受器置于右侧颈动脉和桡动脉 波动最明显的部位, 测量右侧颈动脉至股动脉、颈动 脉至桡动脉两点间的体表距离输入计算机。PWV 根据两个脉搏波之间的距离比脉搏波传导的时间计 算得到, 计算公式为 PWV( m/ s) = L/ T 传播时间 T 为两个波形的时间差, 距离 L 为两 个探测器间的距离。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1 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 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表示, 组间 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方差分析或协方差分析。非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因 素间相关性采用 Pearso n 或 Spearman 相关分析, 多 元逐步回归分析入选和剔除标准分别为 0 05 和 0 01。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为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结果    

PWV 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分析 因素间相关分析显示, CFPWV 与年龄、SBP、 HR、男性性别、腰臀比、T C、LDL-C 、UA、GLU 呈 显著正相关; CRPWV 与 HR、腰臀比、男性性别、SBP、DBP、U A 呈显著正相关( 表 2) 。

PWV 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论

    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致大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纤维性硬化。Rotter dam 研究[ 3] 提示动脉僵硬度与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动脉树的多部位均有强相关 性。我们的横断面研究表明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的 指标 CFPWV 与传统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高 龄、SBP、HR、男性性别、血糖及 UA 存在独立正相 关性。CRPWV 与男性性别、DBP 及 HR 存在独立 的正相关。 研究证实不管在健康人群还是在患病人群动脉 僵硬度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 主动脉 PWV 随年 龄每年大约增加 0 1 m/ s [ 4] 。亦有报道, 55 岁以后 大动脉僵硬度随年龄依照非线性二次方程更为显著 的进展[ 5] 。此理论验证了流行病学研究认为 SBP- 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在 55 岁以后迅 速升高的观点[ 6] 。增龄导致动脉僵硬度增加主要是 由于动脉壁结构的改变, 表现为弹力纤维钙化、断裂 及胶原纤维增加。年龄对近端弹性动脉和远端肌性 动脉的影响不同, 中央动脉僵硬度随年龄进行性增 大, 而外周肌性动脉僵硬度随年龄改变较小, 这与我 们观 察到 CRPWV 与年 龄无独 立的 相关 性一 致 [ 7-9] 。 血压是影响 CFPWV 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一方 面是由于血压升高增加了血管紧张性, 另一方面是 由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血管壁发生了结构和功能的 改变, 表现为血管壁中层的肥厚, 平滑肌和胶原含量 增加。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 CFPWV 加快, 脉搏波 在动脉系统产生的反射波提前, 反射波抵达中心大动脉的时相从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 出现收缩期延 迟压力波峰, 进一步使 SBP 升高, DBP 降低, 脉压增 大。上述结果可以解 释: SBP 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大动脉扩张性, 而评价 大动脉扩张性的指标正是 CFPWV。 HR 对大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尚有争议[ 10-12] 。 我们观察到 PWV 与 HR 存在独立的正相关, HR 增加与动脉弹性功能减退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 可 能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使动脉管壁应力增加有关。 心动过速是心血管疾病危险的预测因素, HR 增快 和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之间的统计学联系, 提示 HR、心血管危险和血管病变之间存在关系。 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血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 PWV 与传统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 因素存在显著独立的相关性, 提示 PWV (脉搏波)有望成为 动脉粥样硬化的信号反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危 险。但其在高血压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辅助危险 分层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的临床意义还有待大规模 前瞻性的研究予以评价。